52读书

繁体版 简体版
52读书 > 食王传 > 第一九六章 不可思议的圣旨

第一九六章 不可思议的圣旨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王况这个时候其实已经不在乎李老二会给他什么封赏了,基本上,回到建安后半年多的运作,他在建安的地位已经是牢不可破,不要说别的,仅凭了个卖便宜书这一点,建州学子就铁定站在他这边的,谁要是传出什么对王况不好的话来,建州学子们的唾沫淹都要淹死他。

还有建州的商家,他们都得了王况的承诺,等到秋后,愿意种辣椒的都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从富来商行这里买到辣椒酱,不贵,一两种子只要一贯,买回去后,随时有问题,随时都可以到富来商行请教。

因了沿路个亭民众的踊跃,唐兴到建安的路修已经基本修完,从建安去唐兴的商人也比以前多了起来,他们发现,从唐兴到建安,两百多里路,即便是载满了货物的马车,早上早点出发,一路上慢悠悠的走,天擦黑就可以到了,和以前那样紧赶慢赶还需要在屗上住一晚相比,少了一晚的住宿费用,节省不少,这时候的运输费用大头其实就在人力上,沿途住宿吃饭花费不少,别看这两百多里路省一晚,就按一个车队五辆马车,加上五个赶车的车夫,押货的伙计,加起来至少得有二三十人,连吃带住,加上马匹的草料等等,这么个小规模的车队一晚的花费就要两三吊钱。

而且,因为当天可到,等于说,一年里,只要有足够多的货,那一年就可以多跑一倍的次数,这中间的利润差可是不少。

因此就有商人盘算着,是不是再鼓动鼓动下使君,把从建安到延平,唐兴到须江的路也修上一修?如是一来,便可北上扬州,南下福州(福州一称是开元十三年才有,本文提前,因此时福州称泉州,后改闽州,最后才定为福州,为了不给大家带来困扰,直接就按开元后的称呼,和现在的称呼更接近)取海路便可一路直通漳泉岭南。不过盘算来盘算去,却是发现,若是想同时修这两条路,费用不少,而且因为有了唐兴到建安的榜样在,这修路费用,说不得又要捐,才捐了没多久,实在是无力再捐了,只好先忍着,先看看能不能把从建安到延平的一百多里路先修好。

但是问题来了,建州下辖建安,瓯宁(含今南平,顺昌,沙县等地,后部分与建安合并,始称建瓯),建平(今建阳,含今建阳,武夷山,光泽),将乐,绥城(今建宁,泰宁县)唐兴六县,是唐时地域最大的州之一,若是武德年间,福州未从建州中分出,建州就是唐时第一大州,范围几乎囊括了如今福建省全境。不是光光建安的商家们看到了修路带来的便利,整个建州都看到了,因此各地都有修路的打算,都想按样板路的样子也搞捐献。

建州的经济也才刚刚起步,人口并不是很富足,哪来的那么多劳动力修那么多路?因此上,各县是吵得不可开交,最后都想到了王况这个始所佣者身上,让王况给出个主意。现在各县找王况拿主意已经是理所当然了,整个建州的官员,目前除了黄良和李业嗣外,就王况的品级(爵位不算)最高,不找他找谁?谁都知道说服了宣德郎,那么使君和镇将那里就一点问题也没有。

王况也没的办法,但考虑如今的延平虽然只是个小镇,但却扼守着闽江起点,从延平就可以弃陆路改水路而下直达出海口,建州几乎所有行商往南都要取道延平;而唐兴也扼守着建州往北直通扬州金陵的咽喉,而且一到须江,沿途山少平原多,也好走了许多。因此这两条路才应该是当务之急。

至于说其他路,先只能放一放,等到其他时间劳动力有了闲后再来想办法,经王况这么一分析,大家也就都不吭气了,实情就是如此,总不能无理取闹罢?最后商定了修路的顺序,先集合全州之力,把唐兴到须江的路和建安到延平的路修好,至于在须江境内的路段,由刺史黄良出面找衢州刺史说合,有之前王况分给须江县令剿贼的功劳,再加上若是这条路修好,往来过路的行商也能增加不少,能为须江县带来不少收入,想必他们也不会拒绝。因为目前的扬州一带就是江南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商人们往北的比往南的要多很多,所以才选这条路为最优先的路,而南下商人虽然不是很多,但许多商品却是只有岭南一带才有,也是不得不修。。

排在第二位的就是各县通往建安的路了,只要这些路一修好,各县从此以后往北行取道建安去就要便捷许多,修路的顺序一定下来,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好班,照例是各商家捐献钱粮,等到秋收后农闲时再动工修路,这时候的捐献就比之前要多了许多,先前修路主要还是建安商人捐献为多,现在则是全州的商家一起行动起来,最后捐献的钱粮让王况都有一种把樟元山和仙霞岭各打个隧道的想法。不过这也太不现实,这时候的技术,想要打通隧道,没个几十年是不行的。

等到以后,经济上去了,人口渐渐的多了起来,各县就可以有能力,自己和相邻的县商议好,把各县之间的路再修上一修,如此一来,整个建州的交通格局也就基本确立了下来。

事实上,建州的交通算是江南两道里最为不便利的,西面有武夷山,北面有雁荡山,南面有戴云山,这三条山脉又相互连通将整个建州围了个水泄不通,只有东南角留了个延平这个缺口。所以建州一直以来经济都不是很发达,要不是有条闽江可以直通大海,走海路往岭南的话,建州几乎就不会有什么外地行商往来。

不过这个情况很快就会得到改变,只要从须江一直到延平,路宽且平,那么取道建州走水陆往南的商人就会逐渐增多,物流的力量是很大的,只要物流畅通,想不发达都很难。

还没到秋收季节,须江县令就回了信来,说是愿意负责须江路段的修造工作,条件是宣德郎要优先给须江商人提供辣椒酱卖,他还不知道王况已经准备把辣椒种植推广开了,一听这信就王况乐了,一看就知道这肯定是那些商人出的主意,辣椒酱产量就那么多,全国各地都有人来,所以富来一直都是按地域分配着卖的,想必就是须江商人不满足于他们现在的份额了,当即让林明回了信去,若是须江路段能按建州境内的标准修而且能保证明年的春耕前完工的话,别说辣椒酱,当地捐款前几名还可以得到辣椒种子。有了这个条件,还愁他们捐献不踊跃?

很难得的,入秋后,王况竟然见到了有史以来最为不可思议的圣旨,一个皇帝,竟然跟一个小品级的官员用商量的口吻?王况都要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

圣旨又是徐国绪这个吃货带来的,连着小六子也跟了来,说是想念小姑丈的做的菜肴了,就壮着胆子跟皇帝请命说是要跟徐少监一起出这趟差使,没想到李老二想也没想就准了。

圣旨的内容只有两个意思,一个是问王况是不是有空再去长安一趟?另一个就是问王况想要什么封赏。可以说,通篇没有半点皇帝的架式,就连徐国绪当初一接到圣旨的时候也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别说是他,即便是程处默也是目瞪口呆,直叹:二郎太妖了,太妖了。

前前后后想了一通,王况也就明白了李老二为什么会发出这么一道不伦不类的圣旨来,一个是他想王况去建安再帮长孙皇后调理调理,但又担心王况在做什么重要的东西,万一正是紧要关头,一下打断了进度,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才问王况有没时间,从这点上看,长孙皇后的身体最近应该不错,属于可去可不去的,但李老二毕竟是放心不下,还是想让王况去瞧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