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藤博文眼里,绝大多数日本军人目光短浅自以为是,而神尾光臣则是一个例外。
神尾光臣是一个意志坚定的军人,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使命感,但他的头脑,却时刻保持着冷静,与那些狂热的军官们截然不同。
神尾光臣的爱国,不掺杂任何私心杂念,他不像那些所谓的“爱**人”,很多其实都是想借助对外战争,铸造自己的将星,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
神尾光臣回国后,因为他在南方军的投降书上签字,被日本的政客们斥为败将、卖国贼!遭到口诛笔伐。山县有朋、大山岩都曾经败给了周宪章,但他们,毕竟没有在投降书上签字。
只有伊藤博文知道,神尾光臣此举,比获取一场战争的胜利,更为难能可贵!
甘愿用自己的名誉,来换取士兵的生命,在视名誉高于一切的日本军界,是难以想象的!大山岩做不到,山县有朋做不到,他们宁可让士兵们去死,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名誉!
所以,伊藤博文顶着各方的压力,说服明治天皇,任命神尾光臣为日本参谋本部参谋长。
然而,神尾光臣拒绝了这一任命。
他辞去了所有职务,放弃了他的将军军衔,回到了他在北海道的家中,闭门谢客。
乃木希典曾经指控神尾光臣私通周宪章。对此,伊藤博文只能是报以轻蔑的冷笑。
乃木希典被自己的私欲蒙蔽了双眼,竟然怀疑自己的战友,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不过,伊藤博文也相信,这世上真有“惺惺相惜”之说。
神尾光臣与周宪章,或许真的存在某种心灵上的互通,否则,神尾光臣怎么能如此准确地判断周宪章的意图,只是,他的判断不被乃木希典所认同而已。
所以,当伊藤博文临危授命,前往台湾与周宪章谈判冲绳问题之前,专程前往北海道,登门拜访神尾光臣,希望神尾光臣出山,和他一起去台湾。
神尾光臣是晚辈,当伊藤博文开启明治维新大业的时候,神尾光臣还在读小学。以伊藤博文的名位,专程前来拜访,原已经决心归隐林下的神尾光臣,不得不出山了。
就这样,神尾光臣跟着伊藤博文,先是去了北京。在北京,他们受够了大清国朝廷官员的冷嘲热讽,那些官员们俨然以胜利者自居,个个鼻孔朝天。伊藤博文心中恼怒,他知道,那些厚颜无耻的大清国官员,曾经是盼着日本人帮助他们消灭了周宪章,而现在,周宪章胜利了,他们摇身一变,好像是他们战胜了日本人一样。
当大清国的端郡王载漪,翘着二郎腿指斥伊藤博文的时候,伊藤博文几乎要按捺不住要和这位端郡王争执几句。而他身边的神尾光臣,却是面沉如水。这让伊藤博文心中又是惭愧,又是敬佩。
总之,有神尾光臣在身边,伊藤博文心头算是有了一点底气。
他感到欣慰,日本虽然战败了,但在日本,还是有神尾光臣这样的年轻一代,他们或许可以撑起日本的明天。
总督府内,一派安详。
除了门口有军人站岗外,府内再也没见到一个军人,只有身穿常服的服务人员,进进出出,见到伊藤博文一行,都是有礼貌地鞠躬施礼,然后静静地走开。
这和大清国的总理衙门截然不同,在那里,伊藤博文所过之处,总要被大清国的官吏们围观指点,肆无忌惮地嘲笑。总督府里的人,显然比大清国朝廷要有教养得多!
正因为如此,伊藤博文的内心更为紧张。
他终于意识到,乃木希典为什么会战败!他不仅仅是没有采纳神尾光臣的建议,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对手周宪章,是一个内敛到了极致的人!
周宪章没有因为胜利而表现出丝毫的骄狂,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要羞辱他的敌人——这是最为可怕的对手!
就连引导他们的人,也是表现得极为谦和,那个人自称是周宪章的副官,神尾光臣曾经告诉过伊藤博文,这个人名叫姚喜,是个文盲,参加过松骨峰战斗,甲午战争前期,还是个普通士兵,战后,他的官衔一跃而成从二品副将,是章军中的高级将领。神尾光臣还告诉他,像姚喜这样的军官,在章军中比比皆是,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军校训练,但是,他们却打败了现代化的日军!
伊藤博文也看出来了,这个姚喜的确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脸上带着中国农民特有的憨厚质朴,当然,也有着中国式的狡猾。
伊藤博文和神尾光臣被带到了一座大堂前,堂上的匾额题着“思过堂”三个楷书大字,字迹刚劲有力,看得出来,极有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