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总攻从此刻开始打响。
太阳战区此时已没有多少银河战士,原本的雪花战舰、堡垒舰、母舰、双人和三人战机也伤亡惨重,只余下些大中型战舰。
以陈锋的破釜军团为例。
他麾下百万银河战士全部阵亡,三千九百万普通战士仅余几十万人。
如今破釜军团的建队编制已不复存在,只有陈锋的星锋巨像代表了这个曾经存在的军团的全部战力。
其他战区与军团亦好不到哪儿去。
但局势再危急,自身力量再卑微,自总攻命令下达之后的一瞬,太阳战区剩余八大军团同时往前稍微压进,并持续开火。
陈锋已亲自出阵收集到众多情报。
舰队当然不会盲目的突进送死,而是先不计代价的倾泻武器,集中轰击最近的那艘棱形战舰,及其附近的链接网格线,试图切断一根网格线以打破棱形战舰相互间的能量平衡。
这当然很难,甚至基本不抱希望,但除此之外又能怎么样呢?
庞大的人类舰队战争几乎同时开火,数千万道或快或慢的粒子流或者导弹尾焰在太空中如庞大的流星群般倾泻而出。
上万座星空巨炮同时发射。
虽然开火射击的作战单位分别处在不同位置,但打击的方位却基本位于一点。
除此之外,大量的弦能爆破诡雷和中子碎片弹幕炮弹也被打了出去。
这些诡雷与弹幕炮弹并未直接冲到网格前方,而是被提前引爆,目的是利用爆炸造成的冲击与能量乱流破坏前方的暗色黑团与物理毒素,争取把更多杀伤性武器打到棱形战舰面前,哪怕无法命中,消耗一点链接网格的白色电浆能量也好。
或者万一能有一枚导弹冲出链接网格的封锁,冲到外面去呢?
既然导弹可以冲出去,那说明战舰和战机也可以。
总得试试,总不能闭目待死。
在战场的另一端,逃生舰队掌握的少量黑洞炸弹与涉粒子炸弹也终于能发挥作用了。
逃亡舰队里的成员虽是或老或小,综合军事素养几乎是没有,火种舰与萌芽舰的武器系统也很弱,但局面已到这一步,与其把希望完全完全托付在别人身上,倒不如自己也奋力一搏。
链接网格内的太阳战区开始狂轰滥炸,外面的比邻星舰战区与巴纳德星战区舰队也开始发起协同攻击。
棱形战舰看起来是不分头尾,但其实依然有区别。
棱舰前面的尖端释放白色光能组成网格,后面的尾端释放的确是另一种能量,与球型战舰的丝状光束略像,但发射频要高很多,迅速在其后方组成护盾,抵挡来自后方的攻击。
陈锋也在被选中的主攻网格前四处巡睃,寻觅战机。
与此同时,太阳战区、比邻星战区和巴纳德星战区三方的高层与技术人员们快速搭建了一个加密量子信息通道,正在快速交换情报。
陈锋一边亲自参战,同时还得分心留意信息。
他首先确定了一件事情。
比邻星那边的穹顶封锁与太阳系屏障的确是同一个。
这边屏障消失的瞬间,比邻星那边便被同步封锁。
这是个好消息,巴纳德星尚且安全便说明复眼者手中只有这一个恒星系级封锁器。
但也是个坏消息,既然屏障的中心点能瞬间跨越四光年的距离,那也可能跨越四十、四百甚至四万光年。
这意味着银河系中的每一片区域,都有可能突然遭到封锁。
……
技术人员那边交换的信息量更加庞大,迅速完成情报交换与科技互通,重点在于三方各自的情报与科技发展路线。
交换信息后,便是吸收。
三个星区的科技发展路径稍有区别,但差异不大,毕竟大家依然共用一套基因信息结构,相互间并未产生生殖隔离,思考问题的角度会因区域不同而出现细微差别,但总体前进的方向却是一致的。
两大殖民星区并未受到Z菌的侵袭,也没有诞生赖闻明、谢尔盖这种超级科学家,因此两大星区并未发展出戴森膜,也没有重点开发单兵战力。
其作战模式以制式战舰为主,分别为双轮战舰与三角战舰。
其武器水平与战舰性能,总体略弱于陈锋抵达之前的太阳系战区,但各有千秋。
比邻星舰队的长处在曲率飞行动力上,可以通过持续加速达到刚好一倍光速,某种意义上,这已经是初级的真正曲率飞行了。
能得到这项成果,倒并非比邻星的科学家比太阳系内的科学家更聪明,只是刚好因为比邻星系中有一个超高速自旋的特殊小卫星。
在这卫星附近的极小范围内分布着一种性质极为独特的结构力场。
比邻星的科学家们通过长年累月的考察研究,不断加深对这自然现象的认知,提高对统一力本质的了解,最终的成果便体现在这双轮战舰的初级曲率飞行能力上。
他们将制造引擎的核心金属材料投放到特殊力场内,经过数十年的浸泡与改性,最终制造出来的引擎性能突飞猛进。
巴纳德星舰队的飞行动力略差,与太阳舰队基本持平,但其能量武器的威力更强。
区别于太阳舰队的相位粒子和高能射线,巴纳德星的战舰主炮释放的是一种名为奥氏射线的特殊能源,其穿透力与破坏力远强于高能射线和相位粒子,并且弹道速度竟能达到1.5倍光速。
巴纳德星科学家之所以能开发奥氏炮,仰仗的却是巴纳德星系内一块大型陨石。
陨石中有一种天然矿藏,可以开采出奥氏同位素305。
用普通的高能射线照射奥氏同位素305,可以激发出奥氏射线。
偏居一隅的地球人穷尽想象力,也想象不出宇宙中竟能存在可在常温下保持稳定的具有305相对原子质量的物质,也想象不出竟会有一种小行星以类似于黑洞的恐怖高速自旋却不解体,走出去的人见到了,并将其运用了起来。
宇宙之大,充满无限可能。
恒星级封锁穹顶封锁的不只是空间,同时也封锁了文明走出去并看到新东西的机会,也就是眼界。
在缺乏超级天才的情况下,两大殖民地的科技进程能与太阳系内基本持平,除了大家同处一个科技背景的起跑线外,接触到新的星球,见识到新的物理规则,也是重要因素。
陈锋见到了比邻星殖民地和巴纳德星的进步,倒是感触良深。
他之前只想到太阳系屏障封锁了空间,不让人类往外逃,倒是没想到科技封锁这条思路,现在他算是明白了,的确是个绝户计。
理论上,被封锁了的一级以上文明,科技水平基本不可能再爆发式进步。
除开科技方面的东西,陈锋还简单翻阅了两个殖民地在银河系内,主要是猎户旋臂内的探索情报。
这两拨游子在走出去并生根发芽后,从未放松过对外部环境的探索。
并且,两大殖民地不但切断了和太阳系的联系,相互间也保持各自独立。
起初他们牢记着“去远方,别回头”这句嘱托,既然不能与母星联系,自然也不会试图联系别的成功建立的殖民地。
双方各自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方向,开始向前推进,不断建立科考站,不断派遣出越来越先进的科研飞船。
虽然直到现在也没真走出去多远,拢共也就几百光年的水平,走得最远的科研飞船也只前进了不到两百光年,连猎户旋臂的百分之一都没有,但通过越来越先进的探测设备,他们的视线投放得越来越远。
除此之外,他们也能在相隔数光年的距离之外,相对清晰的看到发生在太阳系内的事情。
他们虽然并未亲身感受到大灭绝浩劫的恐怖,但看得是很清楚的。
两个殖民地的人开始产生紧迫感,加快了探索的步伐,陆续得出个确凿结论,上百亿颗恒星组成的猎户旋臂内,竟再无第二个满足卡尔达舍夫1级分级的文明。
他们发现了一些外星文明,但没有任何人具备跨恒星系的宇宙航行能力。
他们也曾与对方发生短暂而浅显的接触,但这些文明对复眼者的存在完全不知情。
再到后来,两个殖民地各自发现了一些破败的文明遗迹,有被摧毁的飞船、被撕裂的城市、甚至是破碎成碎裂小行星带的原本的大型行星。
这些被摧毁的败落文明具备一个共性。
无论败落文明走的是何种发展路径,在其灭亡时,基本都处在一级文明的边界上,或许还差一点,或许稍微往前多走了一步。
他们刚刚,又或者即将掌握跨恒星级航行能力时,突然就被灭亡了。
先哲陈锋留下的《复眼者危机》游戏、电影,以及那本名为《锋蕾》的名著,以及发生在太阳系内的大灭绝浩劫,与两个越来越庞大的殖民地各自收集到的情报链接了起来,组成了一个令人悲伤的结论。
复眼文明当然是存在的。
只不过所有接触过复眼文明的文明都灭亡了。
其他那些对此完全不知情的低级文明,只是连被屠戮的价值都没有而已。
大约在三十世纪初,比邻星殖民地的一艘科考船有了个重大发现。
他们找到了一艘小型逃生舰。
这艘逃生舰不属于人类,也不属于任何已探明的低级文明,同样不符合估测的复眼文明的特征。
这个文明的科技水平等级很高,甚至几乎接近三级文明的理论值。
逃生舰内空无一人,就连死者残骸也没有,也没有任何数据资料。
科学家将其暂命名为迷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