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各位新年快乐!
……
七毛一斤,比去年便宜了三毛。
两万斤玉米卖出去整整比去年要少挣6000块。
六千块啊!
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七毛钱这个价位让王大爷很头疼。
“大爷,咋的?要我找两个人去帮你抬下来不?”杨川问。
“不了,我不买了,一年累死累活的值不得!”王大爷摇着头说。
乡亲们议论起来。
杨川没开好头,将视野转到了张豪身上。
张豪对市场这一块略有些了解,需求供给都影响着价格变动。
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曾多价格必然下滑。
土地老儿是好心,让乡亲们今年有了好收成,但它毕竟是古代神仙,左右不了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杨川说的话,张豪是相信的。
张豪试着在有可能谈谈的基础上,为乡亲们多争取一点。
“杨总,七毛有些低了,你看看能不能再涨一点,你少挣一点!”张豪说。
乡亲们充满了期待的眼光再次回到杨川身上。
“张主任,生意人讲求的就是诚信,说句实话,大东南贸易有限公司靠收玉米是发不了财的,
我是想着顺便过来收一下,也是方便一下万灵村的乡亲们!”
杨川的话把他自己抬到了助人为乐的高度。
让乡亲们心里产生对他感激的心态。
“杨总真是好心,能不能适当高出那么一点点!”张豪为了乡亲们低声下去的请求道。
杨川想了一下,脑袋里初步估算了利润,开口说:“这样,看在张主任的面子上,再提高五分!”
五分!
七毛五!
和七毛有什么区别?
“不能再高了吗?”张豪又问了一次。
“实在不能在高了!”杨川说。
“张主任,杨总,感谢你们的好意,这个价我实在卖不出去!”王大爷说。
“我也不卖了!”
“外地的老板还会来收,我们再等等!”
乡亲们都把机会放在了外地老板的身上。
但张豪清楚,和杨川能给出的价位最多不过五分到一毛之间的差额。
一毛也是钱,张豪不好劝说乡亲们,全凭自愿。
杨川态度很明确,价格不能再涨了,你愿卖就卖,不卖算了。
现在做生意,归纳起来一个字“磨”!
老板和顾客磨,顾客和老板磨,谁能磨到最后,谁就是更多利益的收益者。
而杨川不是靠着收玉米发财的,说句现实话,收玉米的业务,他就是不做,对大东南农贸有限公司也没有半点损失。
所以乡亲们想在价格上和杨川继续磨下去,显然是不可能。
结果无非是玉米继续搁在家里,杨川花点油钱把空车开回去而已。
“既然大家不卖,我也不强求了,不过我想大家也清楚,玉米放久了也会烂,一旦过了这几个月就更不值钱了!”
杨川说的因素是每个农民需要考虑到的。
收成好,自家的家禽又吃不完,不能按时卖出去,只能眼看着玉米发霉或者是烂掉。
杨川这句话戳到了很多人的心窝子。
在时间上,农民们没有本钱拿来消耗。
紧接着还要翻新土地来种冬季作物。
“杨老板,今年都是这个价吗?”突然有人问了一句。
“我敢跟乡亲们明白的讲,即便是外地人进来收也不会超过八毛!”杨川坚信的说。